本网站为中共井冈山市委党校唯一官方网站!中共井冈山市委党校党性教育培训联系电话:13766260058
首页 > 科研资政 > 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
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

浏览量:3323次 时间: 2021-01-14

《井冈山精神》第五章依靠群众求胜利 

(二) 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 


毛泽东曾在《关心群众生活,注意工作方法》中说:“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?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?那末,就得和群众在一起,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,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,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,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,盐的问题,米的问题,房子的问题,衣的问题,生小孩子的问题,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。”这是党的宗旨,也是党的出发点,朱德说:“我们红军要与群众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。”在井冈山斗争时期,边界各级党和政府的干部,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做到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一切为老百姓办事,时刻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,视人民群众为父母,与百姓同甘苦、共患难。那时,党群之间、干群之间、军民之间关系非常密切,同生死,共患难,建立了一种血肉联系。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,成了我党我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项优良传统。

秋收起义部队从湖南浏阳文家市撤出来后,于9月24日到达了乡的芦溪。按照毛泽东的最初设想,部队是想从芦溪越过萍乡,进入湘南,到湘南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的。可是,没想到在芦溪革命军遭到了江西朱培德部的一支特务营的追击,部队损失惨重,由原来撤出时的2000多人减少至1000多人了,总指挥卢德铭光荣牺牲。 顿时,失败悲观的情绪笼罩全军。一些意志薄弱的下级军官纷纷带头离队,不少战士也相继而去。对于这些逃兵,师长余洒度、团长苏先俊抓回来之后,采取的措施非常严厉,轻者鞭打,重则枪毙。可是严厉的处罚非但没有扭转局面,逃兵反而越来越多。对于这种现象,毛泽东在调查中发现,除旧军队严重的结构性弊病“官大一级压死人”之外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中缺乏民主,官长与士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上表现严重对立,政治上士兵没有说话的权力,生活上士兵待遇低下、饱受凌辱。

毛泽东首先意识到士兵的重要性,在“三湾改编”时有了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、废除繁复礼节,实行官兵平等,在军队中实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举措。这些举措的实质就是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的延伸和扩展。毛泽东后来总结说:“官长不打士兵,官兵待遇平等,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,废除烦琐的礼节,经济公开。士兵管理伙食,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结余一点作零用,名曰‘伙食尾子’,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。这些办法,士兵很满意。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,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。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。同样一个兵天在敌军不勇敢,今天在红军很勇敢,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。红军像一个火炉,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。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,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。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,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”。红军推行的这些新制度,使士兵们真正感到了新旧军队的不同。

军队里的“咸”与“淡”解决了,军队与老百姓“咸”与 “淡”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?这个问题,对初来乍到井冈山区的毛泽东来说,依然是一个必须回答,而且必须回答好的大问题。

毛泽东在率领工农革命军沿湘赣边界游击一圈的途中,看到广大的贫苦农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毛泽东出身农村,少年时代就对农村中贫富不均的现象不满,十分清楚唤起民众的重要性。这种 “牛种田,马吃谷”的不公,使他更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。组织革命战争,改良群众生活,这是共产党人的两大任务。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,就必须解决这种贫富不均、分配不公的现象,铲除极端不平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,以及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剥削制度。

土地革命战争是一场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,“革命的最大对象是乡村宗法封建阶级(地主阶级)”。“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,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基础,不动摇这个基础,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”。所以,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山后,结合工农革命军没有军事给养供给的现状,将唤起农民支持革命的途径,锁定在打土豪上。把打土豪分浮财列为革命军要在井冈山区“安家落户”,发动广大群众一起投入革命战争,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首要大事。

这一点可从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、遂川、宁冈三县的过程中可知。1927年11月28日,工农革命军打下茶陵,没有进行打土豪运动,毛泽东获悉后当即指示宛希先迅速建立工农兵政府,开展打土豪及发动群众工作;1928年1月5日,工农革命军打下遂川后,便兵发动群众,组建工农兵政府,颁布《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纲领》,红军的主张、宗旨,一下便在群众中传遍开来,不仅群众觉醒了,连中小商人,也看出了红军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军队,纷纷开业。1928年2月,革命军打下宁冈县城,枪毙了反动县长张开阳后,当地的革命势力也迅速发展,全县4个区39个乡都普遍成立了红色政权。

当时,打土豪的一般程序为:由地方提供名单、对象,组织红军小分队或赤卫队没收土豪的财物,召开清算土豪劣绅剥削农民的群众大会,组织苦大仇深的农民上台诉说土豪劣绅剥削事实,当众烧毁债约田契,将没收的财物分给群众等。这个方法和形式最易造成大的革命声势,对农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,因而,在当时用得很是普遍。几十年后,当年井冈山斗争的亲历者韩伟仍记忆犹新,他说: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,我们的部队除了打仗以外,还得做发动群众的工作。做群众工作是到遂川才开始的。我们的部队到了一个地方,就分散开来,调查地方的情况,了解有多少人家,哪些人家是最有钱的,是最坏的,确定哪几家是土豪。然后,再通过当地的老百姓,进一步调查研究,调查确实后,就上报‘没收委员会’批准。‘没收委员会’说可以打,那就召开群众大会,发动群众打土豪,分土豪的东西,抓土豪罚款。同时,帮助组织暴动队、赤卫队、农民协会

可是,当年工农革命军打下遂川却遇到了一个新问题。由于敌人战前造谣,诬蔑我军,使不少市民受到蒙蔽,故军队进城后,城内一派冷冷清清,大多店铺紧闭。毛泽东深知,此时的军事已不及政治宣传了,当即指示部队以班排为单位进行分兵,广泛进行宣传,打开局面。

罗荣桓对此记忆犹新,回忆说:“第二天一早(指1928年1月5 日——著者注),部队继续向遂川进军。萧家壁的靖卫团犹如惊弓之鸟,连夜撤出县城。工农革命军一枪未发就占领了遂川。毛泽东命令部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到县城和县周围的各个圩镇,发动群众,打土豪。九连进驻县城西南的草林圩……老表们一开始不晓得这是什么队伍。当宣传队来到时,他们都远远地站在一边,用惊疑的眼光打量着,就是不敢靠近。当战士们走过去要同他们攀谈时,他们就摇摇头躲开” 。

至1月10日,靠着军队和遂川党组织的共同努力,遂川的局面已基本打开,逃离的市民纷纷返回城内,店铺恢复了营业,工厂恢复了生产。在大革命时曾任遂川县总工会主席的蒋世良积极配合革命军,把城内的商业、木业、作坊业、蔑业等行业工会恢复建立起来,并组建了遂川县工人赤卫队,自动担负起维护城内治安巡逻工作。于是,毛泽东将工农革命军团部和特务连留在城里,继续做群众工作,其余部队组成宣传队兵分三路,到于田、草林、大坑等农村地区发动群众,打土豪筹款子。

在指导草林圩发动群众的日子里,毛泽东根据罗荣桓的汇报,指示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,敲掉统治草林圩经济命脉的大土豪、大资本家黄礼瑞、郭朝宗、刘汉青、胡海清。查封了他们在草林圩开设的各种商号、当铺、烟馆、妓院。缴获了几万斤食盐、几千斤茶油、几百担布匹和数不清的日用百货。

毛泽东随即指示部队:将缴获的东西一部分上交,一部分分给群众,让群众过个好年。革命军战士连夜送物上门,贫苦农民笑逐颜开。遂川县苏区老干部王次模回忆说:“乘着小年,把一些猪肉、 服等物发给群众,初来在万寿宫发,后来见人多拥挤,就站在浮上发,每过一个人,给猪肉2斤,最苦的人,几个人共一匹布, 钱由区部开证明,每人给一吊钱。”

1928年1月23日,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准备就绪。这天,负责宣传的同志拟了几副对联,打算贴在主席台两侧,可选来选去总觉得不贴切。这时正好毛泽东来了,大家知道他才高,就请他选定。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遍,抽出其中的一副,改了几个字,大家一看,无不拍手称好。这样,经毛泽东修改的对联就贴在了会场两侧: 想当年你剥削工农,好就好利中生利;看今朝我斩杀土劣,怕不怕刀上加刀。24日大会召开时,上万人到场,看了这副对联后,无不四处传诵,土豪劣绅听后感到心惊胆寒。

从此,草林圩复活了,整个遂川也红了。对于工农革命军的行动,遂川老百姓高兴地编了一首歌:过新年,过新年,今年不同往常年,工农革命军来了,又分谷子又分田。过新年,过新年,今年不同往常年,打倒肖家璧,活捉罗普全。

得民心者得天下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,就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帜,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。战斗在井冈山的红军官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相继颁布了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》《井冈山土地法》,为人民群众谋幸福,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,宁愿自己受冻挨饿,也惦记着当地群众的冷暖; 宁愿自己流血流汗,也要保护当地群众的安全。

1927年的冬天,风雪交加,天气格外的冷。工农革命军虽然打下了遂川,筹得了一些棉花、布匹,可被服厂赶制不及,还是有许多人没有穿上棉衣。毛泽东坚持让战士们先领,他自己依然穿着两层单衣。

毛泽东因为做社会调查,曾经住在茅坪的洋桥湖村。司务长给他送来了一件棉衣。毛泽东正想穿上,忽然想到房东谢槐福。谢槐福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,一家人全靠他维持生计。秋收后,他还得顶风冒雪上山烧炭卖钱补助来年。

晚上,毛泽东把棉衣送到谢槐福房中,谢槐福说什么也不肯接。老谢知道:毛委员自己还穿着两层单衣,晚上办公冷得受不了时, 总是把线毯披在身上!毛泽东执意要谢槐福穿上,并亲自给他扣好反复说自己正壮年,挺得住。谢槐福是个明白人,思来想去,不能白领毛委员的棉衣啊!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。晚上,与妻子点上了 一盆炭火,一人端盆,一人挑炭,送上了毛泽东的住房。毛泽东见状,不好却了老谢夫妻俩的心意,硬是按照革命军的“三大纪律”办事,塞给老谢一块银元,买下了这担炭。谢槐福夫妻俩知道红军 的“规矩”,只好再次千恩万谢离开了。毛泽东没有动这担木炭。他在做社会调查时,认识了本村的一位孤寡老人魏殿娘。毛泽东待老谢夫妻俩上山后,把这担木炭给魏殿娘送去了。魏殿娘亲眼看到这个人称毛委员的“湖南老表”,说的是为众人的事,办的是为众人的活,自己穿着两层单衣,心里却还挂记着一个孤寡老人过冬的事, 真是天底下也难找的好人啊!于是,魏殿娘带上了自己舍不得吃的 半篮鸡蛋,送给了毛泽东。盛情难却,毛泽东破例收下了。但是,鸡蛋他依然没有吃。他又把鸡蛋送到红军医院去了,这是爱心传递的佳话,也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情操。

红军把当地群众当亲人,当地群众则把红军当恩人。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的革命行为和主张,点燃了井冈山人民心中的烈火,使井冈山的人民群众看到了新的曙光。特别是土地革命政策,使世代缺田少地的贫苦大众更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。

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。1928年5月,宁冈县的农民分到了田,个个真是乐开了怀。憨实淳朴的老百姓,最早喊出了 “共产党万岁!”的口号。这一年,宁冈县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。东源麻上村的邱祖德更是高兴得睡不着觉。往常尽管起早摸黑,可年年交了租谷后,就是野菜、薯干和泪煮,吃了上餐愁下餐啊。今年不同了,他家分了十几亩地,共收了近4000斤谷子,按照土地税应交公粮700斤,还剩3000多斤!邱祖德心里最清楚:翻身搭帮革命军,幸福全靠共产党。穷人和红军是心连着心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谷子晒干后,他领上一家人,推车的推车,肩挑的肩挑,从东源到茅坪来回跑了五趟,硬是送交了 1000斤!邱祖德除了应交的公粮,多交了 300斤。此事当时在宁冈反响很大,很多人都向他学习,纷纷多交公粮。井冈山的斗争异常艰苦。国民党军为了将红军扼杀在摇篮中,除了发动频繁的军事进攻外,还对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。

宁冈、永新两县食盐完全断绝。这种情况使毛泽东、朱德等感到十分困惑。1928年夏的一天,朱德带领第二十八团到碧州村开展工作。朱德与通讯员进到大山里面,看到前面有一座茅棚,于是大步走上前去。通讯员敲了好久的门,才从屋里走出一个手拄拐棍的老 人。颤颤巍巍的,似乎病得不轻。“老人家,你病了?”老人无声地摇了摇头。

“老大爷,红军和穷人是一家,你莫客气啊!”朱德以为老人客气,解释说。并嘱咐通讯员去请医生过来。

“红军兄弟,不是我客气。我不是病,是因为没有吃盐啊!”老人凝思良久,终于说出了实心话。

原来,老人是长期缺盐才这样的啊!朱德顿时一阵心酸。当即嘱咐通讯员明天送包硝盐过来。

“这不行,你们自己也缺盐。我老了,不能拖累你们,你们要为百姓打仗啊!”老人家一时动情,潸然泪下。

“不,老人家。俗话说得好: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。你们是红军的衣食父母,红军再苦也不能忘记你们!”朱德满怀深情地说,并安慰老人注意保重身体,然后又到别处去了。

第二天,通讯员再次敲开了老人的家门,交给了老人一包硝盐。

老人再三辞谢。通讯员急了,说:“收下吧,你不收的话,朱军长要批评我呢。”

“什么?昨天的那位就是朱军长?”老人手捧硝盐,突然跪倒在地,磕头长揖:“苍天啊,请保佑朱军长,保佑红军!”

老人的真挚话语,说出了当年井冈山老百姓的心声。

毛泽东、朱德是这样,其他的领导干部同样如此,他们以百姓的冷暖为最高关切,始终与广大群众心心相印。

1928年,根据地粮食喜获丰收,陈毅随红四军一小分队来到大井村帮助农民秋收,别看他久疏农事,但干起活来却像个地道的农民。干了一阵农事后,他发现靠山边的几丘熟了的稻谷还没人开镰,经询问乡政府干部后得知是邹老倌的三亩多田,因儿子参军去了,媳妇在小井红军医院帮伤病员洗衣服,邹老倌自己又恰在这时病倒了,于是无法收粮。陈毅便立即下令:“马上组织人员抢收!”随即,乡政府也派人来了,陈毅带领红军战士和地方干部、群众,割禾打谷,不到半天就收割完了,当陈毅一行把谷子挑到邹老倌家里时, 邹老倌拄着拐杖出来,感谢地说:“红军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军队啊!”

这样的故事在井冈山还有许多许多,它们是党群关系的重要体现,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表现,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、鱼水情深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。

1929年1月,国民党军秉承蒋介石的旨意,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“会剿”。这一次,敌人下了很大的决心,调集了18个团计3万之众,分为五路,向井冈山扑来。为了打破敌人的 “会剿”,毛泽东、朱德在宁冈柏路村召开会议,决定实施“围魏救赵”的方针,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,红五军和红四军红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。红四军主力下山后,敌人旋即开始了进攻。由于敌众我寡,守山部队在彭德怀、滕代远等领导下,与敌进行了殊死的搏斗,依然失败了。红五军被迫撤离了井冈山。红三十二团也只得转移到深山老林坚持斗争。

这年的雪下了足足40天,退入深山的红军官兵断粮、断盐,全靠吃树皮、草根和积雪度日。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井冈山后,烧杀掠抢,残酷镇压共产党人,对进出山村的道路进行了严密的封锁,企图将红军将士冻死、困死、饿死!

聂槐妆是茅坪乡妇女主任。这天,她又接到了党组织的指示,要她利用未暴露的身份,务必将一些食盐送上山去。为了给红军送粮送盐,聂槐妆和她的同志们想了很多办法,但都被敌人识破了,有几个同志还英勇牺牲了。如今要将盐送上山真是比登天还难。半夜了,聂槐妆依然坐在油灯前,苦思冥想上山之计。由于心烦,抽出的鞋绳把油灯碰翻了,半盏清油倒在了她的衣衫上。当她重新点上灯,一个新奇的主意冒上心头!她连忙操作起来。天亮了,聂槐妆大大方方地上路了。离开哨卡后,聂槐妆赶紧转入深山,找到了红军的宿营地。当她脱下棉衣交给营长,把藏盐的秘密告诉大家后, 同志们无不为她的聪颖赞不绝口!原来,她把盐溶化水中,用棉衣 吸进盐水,再烘干穿在身上。此后,聂槐妆用这种方法为红军多次送盐。但是,她频繁外出的行迹终于引起了敌人的怀疑。在她一次送盐回来时,敌人抓住了她,对她进行严刑拷打,但任何手段都无法撬开聂槐妆的嘴。穷凶极恶的敌人将她杀害了,这年她只有 20岁。

聂槐妆的壮举,使其成为了《闪闪的红星》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。

共产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凝结成了一座真正的铜墙铁壁。这座铜墙铁壁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的,是从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做起的。这是一个历经磨难、走向成熟的党发自内心的忠言,也是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总结。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这个指导思想、有了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的人民军队, 自然也就深受群众的拥戴,从而实现革命的胜利。